美食探索

像旅行一样去探索美食。

© 美食探索 | Powered by LOFTER

不在北京,却想吃碗正宗的老北京炸酱面?

 一首北京童谣 

青豆嘴儿、香椿芽儿,焯韭菜切成段儿;
芹菜末儿、莴笋片儿,狗牙蒜要掰两瓣儿;
豆芽菜,去掉根儿,顶花带刺儿的黄瓜要切细丝儿;
心里美,切几片儿,焯豇豆剁碎丁儿,小水萝卜带绿缨儿;
辣椒麻油淋一点儿,芥末泼到辣鼻眼儿。
炸酱面虽只一小碗,七碟八碗是面码儿。


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牵挂着的一碗面,大同的刀削面,武汉的热干面,兰州的拉面,广州的云吞面,重庆的小面,宜宾的燃面,江南的阳春面…大北京当之无愧是炸酱面。


要说平常北京人家饭桌上频率最高的家常便饭那一定非炸酱面莫属。


大街小巷里的“老北京炸酱面”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呼呼的往外冒,硕大字眼的老北京招牌,外加几个短衣襟小打扮的店小二,叽叽喳喳还非要从嗓子眼儿拉出一声长音儿“两碗炸酱面请好····”热闹倒是真热闹,但这一切似乎都和“手撕鬼子”一样生硬模仿以至于粗制滥造。


在老北京人眼里炸酱面无非就是北京寻常百姓人家填饱肚子的吃食,登不了大雅之堂。过去家里来客人,宾主聊着聊着正赶上饭点儿了,主人是一定要留客人在家里吃饭的,“今天有些唐突也没准备,咱凑合着吃碗炸酱面”。相反,要是约上三五知己到家里做客,怎么能桌子上就摆几碗炸酱面?!




如今北京的各色餐饮饭店那恨不得是比邻而居,南北风味、国外特色想吃哪口儿都能找到合适的餐馆。唯独这炸酱面,还保留着最初的味道。


炸酱面有三要素,一是酱,二是面,第三样就属面码了。


说起炸酱,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,因此谁也别标榜自己是什么正宗。过去炸酱最好用六必居打的散黄酱。炸酱中的肉用肥瘦肉,要分别切丁(五花肉也行),铁锅里放油,热了后把肥肉丁放进去煸炒,把油耗出来一部分,再放入瘦肉丁和切碎的葱、姜、蒜煸炒几分钟后放些料酒,最后把黄酱倒入。之后要用勺不断搅以免糊锅,这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工夫了。所谓炸,即,把黄酱里的水气炒得蒸发掉,再把含在黄酱里的油炒出来。最后炸好的酱呈黑红发亮色,盛到碗里,稀稠几成膏状,酱香扑鼻,酱边汪油。



炸酱面用的面,最好是用手擀面。不过现在人们大多是买现成的机器轧面,其实这也没什么,只要别煮过了火,至于是锅挑儿还是过水,那就看好哪口了。


要说炸酱是炸酱面的画龙点睛之笔,接下来的面码就好比是龙鳞,属于锦上添花,但万一要是少两片儿也无关大局,过去北京人吃面码尤其是夏天多的能有十来种。但现在能有个四五种就差不多了,况且现在的饭量不比以前,面码太多倒有些主次颠倒了。


这些年恢复传统、挖掘文化总爱被拿出来当事儿说,其实传统、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形成并传承的。当被反复提及甚至放大时便是其走向衰败之日。少拆几条胡同,少毁几座院落这本身就是对北京传统、文化最大的保护和继承。否则不管再怎么包装打扮,这炸酱面的味道也是回不来的。


你记忆中的炸酱面是什么味道?




评论 ( 1 )
热度 ( 78 )